当前位置:首页 >文献频道 >临床内科学 >文献详细

辣椒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发表时间:2012-12-07  浏览次数:1924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张海秀       哈尔滨学院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杜春梅     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 辣椒根腐病简介

1.1 辣椒根腐病的病原及症状

引起辣椒根腐病的病原菌有多种报道,如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 )App. etWr.) 和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 Sacc. ) [3]、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 )[4]、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 )[5]、雪腐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2],等。KIM等报道茄腐镰孢菌在PD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48h,病菌菌丝呈白色,绒状,基质呈肉色,继续培养至72h后,基质呈淡玫红色,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基质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呈紫色。显微镜下观察,该病菌的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壁较厚,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型,两端钝圆,顶孢稍弯[6]。该病菌菌丝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3~12,最适pH值为7;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30℃[7]。该病菌腐生性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患部组织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该病多发生于定植后至坐果初期,发病初期病株顶部叶片稍见萎蔫,傍晚至次日早晨恢复,数日后,整株枯死。病株根茎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及深褐色并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深色木质部。横切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湿度大或生育后期茎基部或根茎部腐烂,有时可见粉红色菌丝及点状黏质物,后期潮湿时可见病部长出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当病菌侵染萌动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部时,可引起种子腐烂或幼苗猝倒,病菌侵染种子后,使种子发芽率下降30%~50%或形成不正常的幼苗。病菌侵染根部及茎部后,初为水浸状, 后腐烂,导致幼苗枯死或成株萎蔫死去[8]。

1.2 辣椒根腐病的发病规律

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土壤、粪肥中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一般种子不带菌,在田间病菌主要靠病土移动,施用带菌粪肥、雨水及灌溉水流、农具等传播。病菌由根部、茎基部伤口侵入,在皮层细胞为害,然后进入维管束组织。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再由雨水反溅及流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辣椒的根系较浅,高温、高湿容易造成辣椒根部腐烂,利于根腐病的发生与蔓延。通常温度在10~35℃之间均可发病,但最适温度为24℃左右,湿度越大辣椒根腐病发病越重,当湿度在80%以上时传播迅速,栽培管理技术粗放,作物连作、土质较粘等均可加重该病的发生。

2 辣椒根腐病防治方法及现状

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要及时清理田园,选用抗病性品种,培育无病壮苗,精耕细作,合理密植,轮作,科学管理,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并利用酵素菌技术处理田间废弃物,使有机物肥还田改土,提高作物抗病性。根腐病的发生,必须加大农业防治措施,严重时使用化学药剂及生物防治[8]。

2.1 抗病育种

选用抗病品种,一般辣椒比甜椒抗病力强,根据近年试种,辣椒可选用早丰一号、湘研4号、苏椒5号;甜椒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1号。

2.2 耕作栽培措施

进行合理轮作,比如进行水旱轮作,能够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或者与非茄科蔬菜轮作,效果较好。并且要合理灌溉,不要大水漫灌、有条件可进行滴灌,保持土壤半干半湿状态,及时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加强苗期管理,育苗要保证幼苗根系发达,保持苗床内土壤和空气湿度适宜。

2.3 化学药剂防治

目前能够有效防治辣椒根腐病的化学药剂较少且使用混乱,陈彦等人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基础上开展的盆栽试验筛选出了防治辣椒根腐病的良好药剂,40%氟硅唑EC和25%丙环唑EC两种药剂防治效果最好,均达到80%以上[9]。

2.4 生物防治

化学农药的长期反复和大量使用,加重了土壤农药残留,破坏生态环境,使食品安全性降低,影响人类健康,更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0]。而生物农药具有选择性高、安全性好、易于降解、不易积累、用量少、污染小等优点,因此亟待有新的、有效的微生物农药新品种或新剂型投放市场,以满足该领域的需求。目前对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几年来已有许多生防菌的报道,但大多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品种还很少[11,12]。辣椒根腐病的生物防治主要集中在利用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物质进行研发。

2.4.1 植物源生防物质

核桃、木荷、苦参等植物的提取物具有防治辣椒根腐病的作用。核桃楸的活性成分胡桃醌(5-羟基-1,4-萘醌)和5,8-二羟基-1,4-萘醌,为萘醌类衍生物,它们对害虫、微生物等有卓越的影响,因此其生物活性探讨倍受关注。该物质对辣椒根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可达到60%;对辣椒根腐病菌菌丝生长也具有抑制活性[13]。木荷、油茶不同组织材料对辣椒根腐病有抑菌活性,木荷叶对辣椒根腐病抗菌率可达59.38%[14]。苦参、牛膝菊、独角莲、蔓陀萝4种植物的丙酮提取物对辣椒根腐病菌具有抗菌生物活性,其中苦参根提取物对辣椒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抑菌率均高于50%,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高于70%[15]。

2.4.2 微生物源生防物质

目前科研工作者已经发现很多微生物具有抗辣椒根腐病菌的活性,这些微生物有真菌中的木霉属、细菌中的根瘤菌、芽胞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以及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其中较成型的产品有荧光假单胞菌M18产生的农乐霉素,链霉菌M-1菌剂。其它均处于实验室阶段,但为进一步开发辣椒根腐病生防药物奠定了基础。

木霉生防菌对辣椒根际大多数种类真菌有抑制作用或重寄生作用,或两种作用皆有,并主要引起真菌种群数量的减少和区系组成变化。2002年6月,对由浙江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省制药厂合作开发的“木霉生物制剂的开发”高科技项目进行了评价,木霉生物制剂防治辣椒地根腐病效果达70%,增产7%-15%[16]。豆科蔬菜的根瘤菌对番茄、辣椒根腐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豆科蔬菜和茄科蔬菜轮作,再施入少量的菌肥,结果基本不发病,分析其原因,豆科蔬菜的根瘤菌、固氮菌能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因而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很低,扩散力差。这类根瘤菌的菌丝可以杀死病原物的有害物质,能抑制病菌的繁殖。根瘤菌的菌根还可降低病原物的活性,如一些豆科蔬菜根系的固氮菌能够抑制根腐病的发生。以菌治病的发展潜力很大,在生产中已被推广应用[17]。

Sid Ahmed等[18]试验证明地衣芽孢杆菌HS93、LS23、LS674、LS523菌株对辣椒根腐病的抑制率可达到50%~80%。通过盆栽试验发现,用这4个菌株的菌悬液浸泡辣椒种子,可降低根腐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提高辣椒幼苗的成活率。朱辉等以辣椒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solani)为指示菌,从贵州辣椒根际筛选并鉴定得到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具有明显拮抗效果[19]。细菌K12是从水稻叶片上筛选得到的1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生防菌,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在与辣椒根腐病菌拮抗培养时,对辣椒根腐病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8.0mm[20]。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6年攻关,从作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荧光假单胞菌株M18中分离出的抗生素——甲嗪霉素(又名农乐霉素),能有效控制真菌性根腐和茎基腐病,可用于防治辣椒根腐病。该农药具有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在偏酸性及中性条件下稳定。近期,通过高产基因工程菌株的选育,使甲嗪霉素的发酵单位稳定在1 000㎎/L左右,中试发酵水平达800㎎/L以上。并且完成了0.1%、1%甲嗪霉素悬浮剂的研制,建立了中试生产线。已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累计推广使用制剂5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21]。

李丽霞等利用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菌株和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植物病理实验室保存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拮抗测定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筛选出对辣椒根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12株。其中菌株H×20对辣椒根腐病的盆栽防治效果为77%,菌株棉根Ⅰ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70%。棉根Ⅰ对孢子的萌发抑制率为100%,显著抑制病原菌丝体的生长[22]。EM菌处理经福尔马林消毒后的土壤,可促进有机肥的发酵,使土壤变疏松,抑制病原菌生长,产生大量有益物质,形成适于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采用36%福尔马林+EM菌液处理大棚土壤,能有效防治大棚辣椒主要病害。36%福尔马林+EM菌液处理能有效提高辣椒成活率,降低青枯病和根腐病的发生率,防效最高可达87.78 %和91.70 %[23]。另外, “5406”作基肥,有降低辣椒根腐病发病率的作用。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具有抗病、促生功能和良好制剂生产性能的微生物菌株链霉菌M-1。并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出高效菌株,然后对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其抑菌活性,通过固体发酵技术制成一种新型微生物土壤修复剂—链霉菌M-1。将此菌剂施入到植物根系土壤附近,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拮抗等途径调节土壤生态平衡,充分发挥土壤的自我恢复和生物调节能力,使土壤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和结构,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特别是根腐病的发生,实现保护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田间施用链霉菌M-1,能显著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尤其是在经过数年高强度耕作地块,该生物肥料具有降低辣椒根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增加产量和品质的效应。表明链霉菌M-1菌剂生物肥料还具有生物农药的作用,而这一诱导作物提高抗土传病害的作用,是目前任何农药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使用该生物肥料的同时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具有开发潜力。

【参考文献】

[1] 郭彩霞,袁灵恩,秦娜.保护地辣椒根腐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 植物保护,1999,(6):24-25.

[2] 刘丽云.不同杀菌剂防治辣椒根腐病的效果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2008,(1):5-6.

[3] 邵玉琴,吕佩坷.呼和浩特、包头二市郊区番茄主要病害症状识别与防治[J]. 内蒙古大学学报, 1992, 23(2):224-228.

[4] 陆家云,佘长福,鞠里红.大丽轮枝菌在辣椒上致病力的分化[J]. 植物病理学报,1984,14(4):213-217.

[5] 燕嗣皇,陆德清.辣椒白绢病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J]. 西南农业学报,1990,3(1):62-69.

[6] KIM Y, HUTMACHER R B, DAVIS R M. Characterization of California isolates of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J].Plant Disease St Paul, 2005, 89(4):366-342.

[7] 刘丽云,刘晓林,刘志恒,王福妹,穆丽松.辣椒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1):54-55.

[8] 龚兰芳,陆星星.砚山县辣椒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J]. 植物保护,2007,(7): 57-58.

[9] 陈彦,刘长远,王晓红等. 辣椒根腐病化学防治田间试验[J].植物保护,2008, 34(6):150-152.

[10] 郑爱萍,李平.微生物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 中国农学通报,2000,16(6):28-30.

[11] Jia L, Tanka N, Terabe S. Two-dimensional separation system of coupling capillary liquid chromato-graphy to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for analysis of metabolites[J].Electrophoresis, 2005, 26(18):3468-3478.

[12] Gossans JF, Foulon C, Villard AL, et al. Column selection and method develop- ment diastereoisomers, Application to cellular extuact analysis [J].Biomed Chomatogr, 2005, 19(6):415-425.

[13] 全炳武,李翔国,玄伟. 胡桃醌及其衍生物5,8-二羟基-1,4-萘醌抑菌活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2):81-84.

[14] 霍光华,詹五根,陈明辉. 两种茶科植物木荷和油茶抗稻瘟等病菌的活性[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1):48-52.

[15] 李丽娜,纪明山,李艳丽. 4种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J]. 农药, 2006,45(1):61-63.

[16] 吴石平,燕嗣皇,陆德清.施肥及栽培方法对木霉菌在辣椒上的促生增产效应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02,30(4):13-15.

[17] 杨美良,褚福宝,傅德峰等. 蔬菜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与无公害蔬菜发展对策[J]. 植物保护,2008,144-145.

[18] SID A HMED A,EZZIYYANI M,P′EREZ S′ANCHEZ C,etal.Effect of chitin on biological control activity of Bacillusspp.and Trichoderma harzianum against root rot disease inpepper(Capsicum annuum)plants[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03, 109:633-637.

[19] 谷祖敏,王英姿,纪明山. 拮抗细菌B9菌株抗菌物质的初步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18:603-605.

[20] 杨敬辉,孙庭东,朱桂梅等.枯草芽孢杆菌K12摇瓶发酵条件的确定和抗菌谱测定[J]. 上海农业科技,2006(1):27-28.

[21] 赵莉,沈秋光,杨挺.申嗪霉素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J]. 农药,2008,47(4): 277-278.

[22] 李丽霞,夏明聪,孔景萍.拮抗菌对土传病害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J]. 2007,(2): 54-55.

[23] 宋占锋,滕有德.福尔马林-EM菌液对大棚辣椒病害的防效初探[J]. 中国蔬菜,2006, (4):21-22.

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

手机版
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
免费评估
投诉与建议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